逛地坛书市,品北京书香。近日,“我与地坛”北京书市在地坛公园落下帷幕。本届书市为期11天,展场总面积1.5万平方米,两百余家参展商集中展示了40万种精品图书,并有签售、读书分享、各种知识讲座及文创活动,堪称金秋时节的一件文化盛事。
地坛书市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,陪伴爱书人走过了22年光阴后,因种种原因,书市搬至朝阳公园举办。如今,地坛书市回归,受到了广泛的关注。据报道,此次地坛书市共接待读者40余万人次,单日最高超10万人次。
在地坛书市,广大爱书人淘书、逛展、打卡,参与纪念、追忆作家史铁生的活动,在诵读、品味经典作品中感受文化的魅力。与此同时,人们还可在书市品咖啡,体验非遗项目,感受别样书香。
正如业内人士所说,地坛书市是北京老百姓心中的一个念想,也是全国图书行业的一个文化标志。回归的地坛书市并不是对10年前的简单重复,而是在此基础之上的一个飞跃,不管是书市的形式,还是各项活动安排,都将给北京乃至全国各地的类似活动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。
我国的书市可谓源远流长。公元4年,西汉王莽于长安扩建的太学附近就曾出现“槐市”,太学生们聚于槐树林中,买卖经传书籍、笙磬乐器及土特产品。“槐市”每月开市两次,是我国古代书市的雏形。及至北宋,都城东京的相国寺庙会每月5次定时开放,书籍、古玩、字画、碑帖等都于寺内经营。
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书市在与时俱进。目前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大城市几乎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图书展销活动,为营造书香氛围、推进全民阅读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美中不足的是,书市发展亦出现种种缺憾。比如,大城市书市繁盛,而许多中小城市却少有这样的活动;一些小地方即便举办书市,也往往存在活动形式单一、图书种类较少、销售价格偏高等问题,致使其社会影响力有限,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,难以走向常态化、长效化。
作家迟子建说得好,“书的功能不是一吃即灵的特效药。书是雨露、阳光和好的空气,它给人带来的益处是悄悄来临的”。书对人而言如此,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,效力同样如此。当前,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,努力引导大众亲近书香,进而激发社会进步的正能量。在此背景下,不只大城市、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需要书香濡染,那些读书氛围尚不够浓郁的地方、人群,尤需得以兼顾。在此意义上,我们期盼书市的热风能够吹向更多地方,助力当地百姓好读书、读好书。
为此,各地相关部门应当适时进行政策引导,尽力创造便利条件,像北京那样重视书市发展,依托书市在当地不断掀起新的阅读热潮、文化热潮。各图书出版机构、营销机构也不要只将目光紧盯大城市,而应采取适当举措,加强与社会有关方面联动,实现自身业务的下沉,使阅读文化服务更多地惠及基层。至于中小城市、乡镇以及乡村的读者,则需增强阅读的自觉性,尽可能多地参与当地组织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。
只有多方形成合力,供需两端发力,才能逐步扩大书市在各地的影响力,进而以书香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,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