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坚信‘一技之长,能动天下’,让我选择了报考技工院校,感谢学校对我一直以来的培养和磨练。”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的闭幕式上,得知自己在重型车辆维修项目上获得金牌,来自宁波技师学院的“00后”教师翁研第一时间感谢了他的母校。
在这届我国规格最高、项目最多、规模最大、水平最高、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上,技工院校培养的选手大展身手、大放异彩。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“主阵地”“蓄水池”,技工院校正以“校企双制、工学一体”的培养模式,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。
工学一体培养技能人才
当下,我国正处于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转变的关键时期,急需大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。在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格局中,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技工院校作为重要的办学类型载体,正培育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。截止到2022年底,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551所,在校生445万人,2022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.2%,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近70万人,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16万人次,技工院校的规模化培养高技能人才优势进一步凸显。
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、工学一体与技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。《国家“十四五”期间人才发展规划》指出,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,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,实施“技能中国行动”,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、职业院校(技工院校)为基础、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。人社部出台的《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》也提出要围绕促进就业创业、服务企业行业、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,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,促进教学质量提升。
“工学一体化,是在工作中学习,在学习中工作,把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。工学一体化技工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德技并修、技艺精湛的劳动者和能工巧匠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。”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梅向东表示,推进工学一体化是强化就业导向、突出技工教育特色的主要方式。
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,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、有特色、赢得发展比较优势的必由之路。
在技工教育大省广东,目前全省技工人才总量达到1934万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657万人,广东技工院校已经实现连续七年的招生正增长,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8%以上,实现了招生和就业两头“旺”。
“围绕‘校企双制’的办学模式,我们推动全省技工院校跟一百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,以及国内的八百多家大型企业合作。”广东省人社厅副厅长杨红山介绍,全省成立了拥有175个成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和4个技工教育联盟集团,构建了与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相匹配的技工教育专业集群,支持建设技工教育省级重点企业。“全省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主题主线,紧紧围绕产业布局、优化技能人才结构,大力发展技工教育。扩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给,推动广东技工与广东制造和中国制造共同成长。越来越多走入技工院校的孩子获得了社会的认可,实现了人生的转变。”
优中选优选拔顶尖人才
“通过比赛选拔出来的都是好苗子。”国赛现场,重庆建工集团九建公司总工程师郭长春正仔细观察选手。深耕施工管理一线多年,她认为经世赛、国赛选拔出来的技能人才技术精湛、符合一线管理要求。“近年来,每次重庆的技能大赛我都参加,公司每年也会签下对口专业的学生。”
全国技能大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的舞台,搭建了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,优中选优的模式也为企业开设挑选人才的窗口。
“每年学校都要进行3-4轮选拔,打造4个人才梯队,从上百人中层层挑选出适合参加国赛、世赛的人选。”重庆建筑技师学院教师徐世彪介绍,学校利用集体宣讲、举办大型技能活动的形式,让提升技能、成就梦想的观念深入人心,激励了众多学生报名参加世赛选拔班。
“哪怕没能成为最终人选,在选拔过程中学生也同样经受历练,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帮助。”徐世彪说,参加过赛项选拔的学生,毕业后普遍从事所学习的建筑施工类行业,从初始薪资到从业时间均能得到大幅提升。
一批批顶尖工匠选拔出来的背后,离不开技工教育全方位的技能人才引才、育才体系。
“我们通过人才博览会等方式,大力引进世赛、国赛优秀选手和省部级以上技术能手等高技能人才。”贵州交通技师学院院长陈文均表示,借助技能大赛的平台,为学院打造一支顶尖教师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,学院不仅全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技能大赛,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为技能精英、技术能手,还把高技能人才选拔到干部队伍和关键岗位上,帮助高技能人才成为“双师双能”型复合人才,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培养。
在技工教育引领助推下,技能人才的整体技能水平明显提高。据统计,本届国赛共18个代表团获得金牌、29个代表团获得奖牌、全部代表团均有选手获得优胜奖,部分西部省份实现奖牌零的突破。从“几家独大”到“群星璀璨”,充分折射出各地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,技工教育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。
以赛促改打造转化“风向标”
“本届国赛对标世赛,旨在通过加快重型车辆维修项目的推广和普及,带动我国该领域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。”重型车辆维修项目裁判高吉说,比赛的整体难度对标世赛,在各项模块的考核中一点也不打折扣。“我们也会将比赛要求,包括选拔标准、难度设置、考核题量、安全操作、流程规范带入到日后的教学工作中。”
参加国赛,获得好成绩不是唯一目的,将世赛、国赛背后所凝结的,反映全球、全国领先行业企业的技术水准带回技工院校的日常教学中,才是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“内驱动力”。
“在很多专业中,我们都将世赛的标准融入到日常教学。”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徐永良表示,世赛的标准,是从课程标准到教学要求全面对标,由此带来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。
以赛促改,改的是教学方式,提升的是就业质量。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曾威认为,参加世赛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研究转化世赛标准,去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。“通过瞄准世赛项目技术标准,以参赛项目为研究对象,分析世赛选手在通用能力、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质及其成因,体系化梳理世赛标准转化到课程标准、学习任务、教学资源、教学评价等8个方面的嫁接点和路径,相应输出人才培养方案、课程标准、教材、工作页等转化成果。以此培养出来的学生,能够实现良好就业。”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