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威体育精装版-最新版APP

业务 人社文化
冤家宜解不宜结
2024-09-21 10:15
来源: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
作者:刘旭刚
A+ A-

人与人相处,不可避免产生矛盾。有的人选择以和为贵,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;有的人则睚眦必报,耿耿于怀,导致仇怨越结越深。前者,朋友多,人际关系好,有利于身心健康,生活愉快,事业发展。后者,仇人多,人际关系差,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。殊不知,古人对此早有忠告:冤家宜解不宜结。

明代著名画家、书法家、诗人唐伯虎以极尽通俗之笔,写出了堪称至理名言的《警世》,其中后两句写到:生事事生何日了,害人人害几时休。冤家宜解不宜结,各自回头看后头。这两句诗寓意深刻,启迪心智,值得品味。

“生事事生何日了,害人人害几时休。”“生事”与“害人”两个词正倒叠用,耐人寻味。你喜欢生事,事情也会主动来找你,何时有尽头?你喜欢害人,别人也会悄悄来害你,何时能结束?害人终害己,善恶到头终有报。如此反复,形成恶性循环,人生怎会有美好可言。

“冤家宜解不宜结,各自回头看后头。”最后一句连用两个“宜”字,让人印象深刻。 有仇的人应该和解,不应该继续结仇,因为你不知道曾经结过的仇,会如何影响今后的人生。

有一个典故,对冤家宜解不宜结作了深刻的诠释。战国时候,有两位士大夫经常闹別扭,一位名叫叔锦,另一个叫季衡。这两人本来是井水不犯河水,没什么过节,可有一次两人为一件小事争吵起来。叔锦这人性情豪爽,刚正不阿,所以就没把这件小事放在心上。而季衡则不同,他为人小气,爱钻牛角尖,从那以后和叔锦打交道时,都十分谨慎,处处提防。一次,叔锦仗剑向着季衡快步走来,季衡以为叔锦要来杀自己,就立刻拔出剑来向叔锦刺去,幸好叔锦反应很快,一下躲了过去。两人就这样打了起来,正打得难解难分时,刚好王侯从这里经过,就制止了他们。王侯向他们二人询问了经过,然后哈哈大笑起来,对他们两人说道:“原来是一场误会啊。季衡是你多虑了,可叔锦也有错啊,你当初就应该和季衡以和为贵呀。冤家宜解不宜结,来来来,到我家里喝上几杯,化干戈为玉帛吧。”在此之后,叔锦和季衡不但消除了仇怨,还结成了好朋友呢。

在历史长河中,有些糟粕被洗刷干干净净,有些精华却是久久流淌。“冤家宜解不宜结”这句古训,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教育意义。人们在劝导矛盾的双方时,常常用“冤家宜解不宜结”来做思想工作,希望两人化干戈为玉帛,握手言和。然而,有的人却听不进这样的劝告,不是化解矛盾而是深化矛盾,结怨越来越多、越来越深。

在某些公共场合,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,人与人之间发生口角,本来双方各让一步,过错一方道个歉,有理一方宽容一下,就可以化解矛盾,息事宁人。但有的人却恰恰相反,一个比一个火气大,互不相让,你争我吵,破口对骂,甚至大打出手,伤人毁物,有的还闹出人命,冤家变成了死对头,不仅扰乱了社会治安,也毒害了社会风气,实在是不应该、不值得。

在一些单位里,领导批评下属是常有的事。作为下属,对领导善意的提醒、正确的批评,应虚心接受,自觉改进。而不能存在逆反心理,闹情绪、生怨气,明着或暗着处处与领导对着干,这样很容易结怨,不利于团结,更不利于事业发展。作为领导,应与人为善,处以公心,注意讲究领导艺术和方法,对下属的批评教育要因人而异,对症下药,尽量起到正向激励作用。对于不能正确对待批评,耿耿于怀的下属,要多沟通,多听取不同意见,耐心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,千万不能记恨在心,以怨还怨,打击报复,给下属“穿小鞋”,加深隔阂,激化矛盾,导致发生极端行为。否则,将会两败俱伤,人心涣散,没有号召力,缺乏凝聚力,给单位的和谐及各项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。

在个别的家庭中,因为赡养父母、财产继承,以及管教不当,言语不和,礼数不周等,子女与父母结怨,兄弟姐妹之间结怨,轻则争吵,互不相让;重则绝情,闹到法庭上,从此老死不相往来。家庭失和, 亲情丢失,生活不幸福,子孙后代也跟着受影响。由此可见,冤家宜解不宜结在家庭成员中同样有启示作用。

《道德经》对于“积怨”的论述,值得人们思考:“合大怨,必有余怨,安可以为善?”,意思是,人与人之间一旦产生积怨,即便经过调解,双方和好了,心中必然还会存有芥蒂,不会像没有产生积怨之前那样坦诚相待,并发出感叹:又怎么能够做到尽善尽美!积怨的危害不言而喻,一些刑事案件就是由于结怨而引发。一桩桩血的教训,足以说明冤家宜解不宜结是非常必要的,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。

面对冲突应冷静。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。对于当事双方来说,都应做到冷静、理智、沉稳和明智,自我压住心头怒火,抑制住大脑的冲动,避免过激行为,防止矛盾激化,尽快让冲突平息下来,使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点。面对冲突能够冷静处理,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,也需要多想想与他人发生冲突带来的危害。相互对骂争吵被众人当耍猴的来看,颜面丢失不说,气坏了身体得不偿失。如果冲突升级,闹出人命来,难逃法律的惩处,到那时后悔晚矣。可以说,在冲突面前冷静处理是福报,冲动对待是魔鬼,千万不能干逞一时之强,悔终生之恨的傻事。

发生纠纷需谦让。由于受家庭环境,文化程度,工作性质等不同因素的影响,每个人的为人处事能力和水平会各不相同。在对某些事情的认知上,彼此可能会产生分歧甚至纠纷。退一步海阔天空,大家都能做到互相谦让,有些纠纷就可以避免,即使是发生了纠纷,也可以有效得到化解。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。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,不能认为自己最高明,比别人什么都强。在与人共事中,要有容人、容言、容事的气量,善于同自己看不顺、有毛病的人共事,不能听不进不同意见,看不惯别人的缺点,动不动就闹无原则的纠纷。人贵有自知之明,要有谦虚的态度,礼让的雅量,正视自己的缺点,多看别人的长处。双方发生纠纷时,应求同存异,彼此相互退让,妥善解决好矛盾。

有了积怨要消除。冤家宜解不宜结的本意就是应该化解矛盾而不是深化矛盾。人与人之间产生积怨,一定要想方设法来化解,不能让积怨越陷越深,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。消除积怨的前提是要排解怨气,因为有了怨气不排解,就有可能演变成怨恨,有了怨恨就难以消除积怨。一个人对他人产生怨气,不要憋在心里,应向亲朋好友倾诉,把产生怨气的原委道出来,听听他们的看法,对善意的劝解应该听取,自我把怨气排解掉。对于积怨的双方来说,应该主动进行沟通,了解积怨的原因,坦诚交换意见。有过错的一方应该主动承认错误,向对方表示歉意,真诚道个歉,赔个不是,求得谅解。没有过错的一方,要宽宏大量,不能小肚鸡肠,不接受对方诚恳的道歉,还是一笑泯恩仇、化干戈为玉帛为好。如果是由于误解而产生的积怨,那就应该心平气和的面对面交谈,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,消除误解,化解积怨,握手言和。

当然,对于违法违纪的人和事,绝不能迁就,更不能纵容。要坚持原则,敢于斗争,不怕得罪人,不怕有积怨,用正气战胜歪风邪气。现在是法治社会,有些矛盾纠纷必须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。要学好法、用好法,拿起法律武器,依法维护好自己的正当权益。

人际关系好,社会才能和谐。在《论语》中,先秦思想家孔子便提出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。“和而不同”意味着和谐而又不失去原则,存异而又不相互冲突,体现的是彼此尊重、互相包容的处世之道。人们应该谨记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古训,坚持以和为贵,重诚信,讲友善,尽量减少纠纷,妥善化解矛盾,为社会和谐增光添彩不添乱。

【纠错】责任编辑:曹容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