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威体育精装版-最新版APP

业务 人社文化
四哥圆了工匠梦
2024-09-18 11:11
来源:中国劳动保障报
作者:赵启喜
A+ A-

63575.jpg

我父母生养了我们兄妹8个,家大人多,一家人一年到头辛勤劳作、省吃俭用,还是入不敷出,生活十分拮据。俗话说:“天干三年,饿不死手艺人。”在上世纪80年代,泥瓦匠、木工、缝纫工等都是很吃香的行当。于是,我四哥高中毕业那年,听说乡农具厂在招工,便翻山越岭赶去报名。

当天,四哥顺利通过了身高、眼力、文化等方面的测试,如愿被招用。入职后,他干起了农具制作的活计。四哥对木工行当兴趣颇浓,从上班第一天起,他就满怀憧憬,希望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木匠。

乡农具厂属集体合作社办厂,规模不大,当时只有20多个工人,实行学徒制。四哥的师傅是个50多岁的老木匠,身材壮实,话不多,整日眯着一双眼睛打量一件件农具,像是在欣赏一件件艺术品。所谓“一年看,二年帮,三年才上手”,刚开始,四哥大多数时间是在厂里打杂、跑腿、当下手。

在计划经济时代,农具厂的木材用料都是按计划分配的,需要组织人力到各生产队去采货。那时候,隔一段时间,四哥就会同师傅等人一起去各生产队转转。他们翻山越岭去挑选木材,把整棵树木锯成一节一节的,再请劳力背运到山下的公路边,装上拖拉机拉回。

冬天下雪后路滑,四哥和同伴脚穿草鞋,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挪动,把木材搬运出山。夏天,他们赶早出发,搭好遮雨的棚子就开始伐树断枝,一根根打标记,从早晨要一直干到中午。累了,就地喘口气,歇一歇;渴了,喝口山泉水;饿了,就啃带的玉米饼子。有时花费十天半个月的时间,身上脱一层皮,才能完成一次选料任务。

后来,四哥开始学做耧、犁、耙、风车等农具。制作这些农具对用料要求较高,需有丰富的经验。师傅选好料,用墨斗弹好线,叫四哥用板车拉到锯解房。锯解房靠人工锯木,两人一组,有锯大锯的,有锯小锯的,依木料而定。由于每天来锯木材的人很多,四哥总得排队等候。有时到了中午,锯解工人要休息,便只能焦急等待,回去还不免挨师傅的批评。木材锯解好了,拉回去交给师傅把关,不合格的就要扔掉,或重新画线,二次进锯解房,直到全部合格,才能装配农具。

犁的结构较简单,犁托、犁把手、犁板大小相称,外加一块铁板折弯成的犁刀,通过卯榫和铁钉即可组合而成。到了春耕季节,修理犁、耙等农具的活儿一桩接一桩,四哥经常加班加点。修理这类农具虽没有多少技术含量,但耗费体力和耐力。一次,四哥在打犁托上一个30多厘米深的斜孔时,凿子跑边划到大腿上,血流了一地,他足足在家休息了一个月,才回到农具厂干活。

再后来,师傅又教四哥做骨牌凳。做骨牌凳有一些门道,比如,骨牌凳的四条腿看似直立,实则呈外八字型,下横档要比上横档长半公分。若长短一样,做出来的骨牌凳不仅外观难看,坐着也不结实,很快就会“摆裂”。四哥尝试做出一只骨牌凳,师傅拎起来往地上一摔,骨牌凳四脚朝天。他的师兄笑着说,这哪是骨牌凳,分明是软脚凳!四哥脸颊发红,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
下班后,四哥细细打量师傅做的骨牌凳,反复琢磨,又专心致志地做了一只骨牌凳。第二天交给师傅,师傅拎起凳子又是重重一摔,但这次骨牌凳的四脚稳稳着地。师傅满意地点点头:“扎实!扎实!”四哥听后,心里美滋滋的。

我上学那几年,自家带的凳子以及周边学校用的课桌,都是四哥做的,十分结实耐用。随着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,四哥还学会了做五斗橱、八仙桌、三门柜……历经几年的磨砺,他成长为一名技艺成熟的木匠。

上世纪90年代初,四哥所在的农具厂开始进行生产技术改革,厂里安装了电动机,实现了半机电作业。这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,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高。

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四哥所在的农具厂全面改制为农具制造有限公司。公司生产规模扩大,先后通过多项技术改造升级,实现了机械配套作业生产线,市场竞争力一步步增强,效益节节提升,工人们的收入也水涨船高,生活水平持续改善。

与此同时,公司着力培养专业技术人员。这些年,四哥参加公司组织的学习培训,自学考取大学文凭,多次到外省参观考察,技能水平不断提高。他还多次参加农具创新设计大赛,设计生产出的倒插移苗器、移动育秧钢钵等新型农用器具实用价廉,在比赛中斩获创新奖项,在实践中也得到检验和认可。四哥也因此被市、县农业部门评为“乡土拔尖人才”“工匠人物”。

数十年光阴弹指而过,城乡面貌焕然一新,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。四哥所在的农具厂也由小作坊发展成为一家现代化企业,四哥从一名“土木匠”蜕变成了一名懂技术、善创新的“工匠”。技术在发展,时代在进步,但吃苦耐劳、执着专注、精益求精、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在传承。

(图为过去年代木匠做工的情景)

【纠错】责任编辑:邓小栗